找到相关内容849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入行论释·善说海》讲记(五)

    什么叫做“善”妙而去呢?〖断除了烦恼等障碍后庄严逝去〗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全部断除了,所以叫“庄严”逝去;〖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〗八地到十地之间[4]的所知——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,所以叫做“不退”而逝去;〖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〗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,将烦恼和所知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,得到佛陀的果位,称为“究竟”而逝去。〖这是从断功德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1750566308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概说(2)

    更加殊胜。彼对治微细虚妄分别与烦恼,经十地分分断尽一切微细无明所知烦恼,转识成智。即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,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,转意识成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。此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。   故...立修证之过程或次第,及修证之结果或境界;亦即研究如何对治虚妄分别,破烦恼与所知二,及如何转识成智,证菩提与得解脱;等等。   (一)释名义   慧者,智慧也,梵音曰般若,从义名无分别智。度者,梵音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147870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三)

    ,证法空;破烦恼,得大涅槃,破所知,得大菩提。涅槃与菩提,都有小中大三餐,统统要用般若的智慧,才能证得。  云何为“大乘不共法”?就是“大悲心”。只有菩萨才有大悲心。大悲心是大慈大悲;悲能拔苦,慈...二执,除尽“烦恼”“所知”二,才得解脱。解脱以后,要想成佛,那就必定要有大悲心,成佛是果,度众生是因,因地不修,怎么能证佛果呢?所以“大悲心”是大乘不共法。  根据上面所讲的,可得到下面几个结论: 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970437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1)

    涅盘法种性补特伽罗;若不尔者,建立为般涅盘法种性补特伽罗。若有毕竟所知种子布在所依,非烦恼种子者,于彼一分建立声闻种性补特伽罗,一分建立独觉种性补特伽罗;若不尔者,建立如来种性补特伽罗。[5]  p. 35  以上引文提到的烦恼和所知,前者以我执为根本,为修成正道、达至涅盘的障碍;后者以法执和无明为根本,为了知诸法实相、达至觉悟的障碍。依引文之意,「住声闻乘」和「住独觉乘」两种种性的众生跟「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6.html
  • 修念金刚萨埵心咒消业感应录

    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方面面的障碍,它包括病、干扰烦恼、所知等。有人也将罪业称为惑业,因迷惑通过身、口、意所造贪、嗔、痴等十不善罪业。惑业也分见惑、思惑、烦恼惑等。在所收集的这些感应录当中,清除病、外在干扰、烦恼等都有,清除病较多,因为疾病消除较明显,容易看到,而烦恼减少,内心变得清静,则是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。一般随着业障的减轻,生活上、修法上方方面面都会向顺利的好的方向转化,例如修法上,...

    佚名

    |金刚萨埵心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2/2205012980.html
  • 杰仁波切著:新觉醒(2)

    惊异、难以描绘的特质,显示其于菩提道上已达到不退转的征兆。  之后,进入大乘不间断的修持道——见道,菩萨直接体会到空性,同时也断除了三界存有的一百一十二种解脱,连带的也灭除了一百零八种烦恼的种子。 ...经历何等的苦难,一切只有喜悦。  从初地到十地菩萨都包含于修道的修持之中,在这个阶段(指修道)中具有可以消灭不调和的障碍的特质,例如逐渐弃舍十六种痛苦的种子与一百零八种烦恼。十地指的是:  1、欢喜地...

    杰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859030.html
  • 阿赖耶识

    三,而正取第三执藏义,名此识曰藏即阿赖耶,我爱执藏过失重故。然此识若至第七识之烦恼即我爱执藏不现行位,即舍阿赖耶之名。即此识总有三位,一我爱执藏现行位,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,及凡位一切异生。此...为应。应者,契当义。有应断烦恼应受供应不受分段生三义。三义者,二乘无学果及菩萨无学即佛果三位皆已断尽烦恼故,应受人天妙供养故,永不复受分段生故故阿罗汉者,三乘无学之通名也,即三乘无学,皆舍阿赖耶名。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848264.html
  • 菩萨十地

    :菩萨至此位,大法智云含众德水,如虚空覆隐无边二,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,故名。  又,十地的满心,名金刚喻定。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,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,故名金刚喻定,又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心。若...一切烦恼,扼要的说:“断除三种结”──身见、戒禁取、疑。中观者说:我执法执,都是烦恼,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。差别是:声闻直观无我无我所,断惑证真,不一定深观法空,所以不能断除习气──所知。而菩萨是:...

 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248326.html
  • 由物理科学观谈佛法的境、行、果

    的是“气”。“气”有强、有弱、有顺、有混乱等各种情况。  所知--对境不了解  为什么有些人是痛苦烦恼的,是轮回的,而有些人是快乐的,是光明的,是能了生死、解脱自在的。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,会烦恼、痛苦的人是对“境”不了解,所以产生佛法所说的“所知”,所知障引生烦恼,以致没有智慧。以所知来看,若对现象不了解,一定会产生烦恼。了解现象,破了所知就不会有烦恼,这是自然的规律。佛法的理论,就用“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250222.html
  • 佛教英语词汇

    Arhat (藏文Dra Chompa):已净除烦恼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。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(或称缘觉)圣者。 观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(藏文ChenreZig):大悲心本尊...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亦称为五无间罪业或五逆罪。 五毒 Five Poisons (梵文klesas,藏文nyon mong):即烦恼或心识障 : 相对于知识烦恼主要可分为三种或五种。所谓约三毒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0854715.html